1 OCO工藝的原理及特點
OCO-得名于生物處理裝置的幾何形狀。OCO池呈圓形,里圈、外圈隔墻為圓形、中圈為半圓形。其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
原污水經預處理系統(格柵、沉砂除油)后首先進入OCO生物反應池的厭氧區(1區),在此與沉淀池回流進入的活性污泥混合,然后進入缺氧區(2區),缺氧區與好氧區(3區)之間為一半圓形隔墻。在工藝過程中,混合液在缺氧和好氧狀態下可循環20~30次。以上三個容積區內均設置相應數量的潛水攪拌推流裝置,以形成一定水平流速而不發生污泥沉淀。在外側好氧區內設有水下微孔曝氣裝置。所有水下部件均可分組提起檢修,不必放空水池。
1.1除磷
OCO池的內圈為厭氧區,停留時間約為1~1.5h,對于一般C/P值為18的市政污水來說約有40~60%的磷靠生物方法去除(磷去除標準,丹麥為<1.5mg/L,歐共體為<1 mg/L),這是因為原水中易降解有機物較高,但是當進水BOD濃度比較低(如70~80mg/L),除磷效果會降低,作為對生物除磷的補充,多數OCO處理廠同時還采用鐵鹽進行化學除磷,或將化學除磷作為一種備用措施。
有利于生物除磷的條件同時也降低了絲狀菌的數量,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給二沉池的運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1.2脫氮
市政污水中N多以NH3-N的形式存在,因此脫氮包括兩個過程:硝化及反硝化。需要好氧及缺氧兩種狀態的存在。另外還需要足夠的泥齡,以方便硝化菌的生長及提供反硝化菌足夠的易降解有機物,以保證一定的反硝化速率。
硝化與反硝化的矛盾在于氮在反硝化前首先需要氧化,而氨氮的氧化會同時導致污水中易降解有機物的氧化,進而減緩反硝化的進行。傳統的解決方法是將有機物充足的原污水首先引入非曝氣區,并從曝氣區回流大量富含硝態氮的污水。
在OCO工藝中,污水從厭氧區流入缺氧區,為反硝化菌提供了比較合適的基質(易降解有機物),以便反硝化能夠快速進行。硝態氮從好氧區回流至缺氧區(內回流),含氨氮的水則進入好氧區完成硝化反應。
OCO工藝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好氧區與缺氧區之間的污水交換,即內回流不需泵送,以上兩個區域之間有一段是相通的。兩者之間的交換形式及量的大小是依靠攪拌器的控【水處理技術】制來實施,因此節省能耗。當攪拌器運轉時,湍流增強,好氧區與缺氧區混合程度增強,當攪拌器停止運轉時,兩區之間的混合程度較低。此時測得的溶氧狀況如圖2所示,好氧區與缺氧區的區分很明顯。OCO反應池的構造和攪拌器的循環工作可保證好氧區和缺氧區之間很高的回流比,這種頻繁的變化是該工藝有效脫氮的關鍵之一。
回流的控制還可以改變好氧區與缺氧區的容積。當夏季暴雨造成沖擊負荷,可將2、3區均調為好氧區;夜間低負荷,可將3區用來脫氮。因此OCO工藝中好氧區與缺氧區容積的分配是動態的。可以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根據特點的污水組分進行調節。
回流程度由預設的程序來完成。并由安裝在好氧區首端的在線溶氧探頭控制。
2 OCO工藝的優缺點
優點:
(1)圓形池相對于矩形池在土建造價、水下推流的動力方面均具有較好的條件,可節省投資及電耗。
(2)水下微孔曝氣使充氧效率高,同時對污泥沉淀有一定上托的作用,節省了推流的動力。
(3)硝化、反硝化區面積可靈活變化,以適應不同進水水質與水量的要求。
(4)內回流不需泵送,節能。
缺點:
(1)處理規模較小,一般10萬m3/d以下,OCO池直徑比較大目前為D=50m。
(2)由于除磷或構造上的原因,泥齡較短,污泥穩定不夠。
(3)微孔曝氣器易堵塞,給管理、檢修帶來工作量。
(4)化學除磷須增加設備及裝置,使投資及日常運行費用有所增加。
(5)對攪拌器運行、曝氣量大小的靈活改變基于進水水質、水量等在線儀表瞬時信號的傳遞及系統對設備的控制。故對自控系統要求較高。
OCO工藝有其獨到的構思和特點,同時也具有15年以上國外成功運行的經驗。在國內是否可行還有待實踐。但其靈活運行、節約能耗的特點是很值得借鑒的。
本文版權歸北京中天恒遠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所有,主要從事污水處理設備、水處理設備生產及污水處理技術專項工作等,轉載請注明http://m.bw5f.com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