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污染問題也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污水處理已日漸成為經濟發展和水資源保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大力發展污水處理技術和產業化水平,是防止水體污染、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今后一段時間,依據十三五規劃綱要等文件,與生態環境質量密切相關的污水處理行業還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我國水環境狀況仍待改善
①河流總體呈現一定程度污染
根據國家環保部發布的《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的國控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以及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72.1%、19.0%和8.9%。
2015年我國十大流域水體狀況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②地下水污染狀況堪憂
地下水方面,2015年全國地下水環境質量的監測點總數為5,118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1,000個。水質優良的監測點比例為9.1%,良好的監測點比例為25.0%,較好的監測點比例為4.6%,較差的監測點比例達到42.5%,極差的監測點比例為18.8%。
2015年全國地下水監測點水質狀況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上圖來看,水質較差、極差的監測點合計占比超過60%,水資源狀況有待進一步的治理和改善。
(2)國內水環境改善具有艱巨性
①用水量及廢水排放量呈現逐年上升態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至2014年期間,全國的用水量由5,547.80億噸增至6,094.86億噸,增幅為9.86%,與此同時,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由482.40億噸增至716.18億噸,增幅達到了48.46%。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截至2015年末,我國城鎮化率為56.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相比中等發達國家的80%(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左右仍有較大差距。隨著國內城鎮化、工業化的繼續推進,用水量、廢水排放量仍將持續增加,其中廢水排放量的較快增長對水環境改善構成制約。
②水環境呈現復合型污染的趨勢
近年來,由于城鎮人口擴張引起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長,以及農業化肥的普遍使用,使得廢水排放量中的有機物含量顯著提升,化學需氧量COD(主要由有機物引起)由2002年的1,367萬噸增至2014年的2,294.60萬噸(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與此同時,POPs(持久性有機污染物)、TN(總氮)、TP(總磷)等污染物含量的上升,使得水體污染問題趨于復雜。
除主要污染物的處理與治理問題外,水環境污染的范圍由流域污染向湖泊、地表水、地下水蔓延,使得居民飲用水污染問題加劇、綜合治理難度加大。
(3)污水處理向高標準階段發展具有長期性
我國水環境的改善有賴于污水處理、污染整治的綜合運用。污水處理方面,國家通過財政及政策扶持,不斷促進水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2009至2015年期間,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由1,878座增至3,542座(數據來源:住建部),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25%,污水日處理能力由1.05億噸/日增至1.70億噸/日。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雖然我國污水處理設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污水處理水平與全社會關于水環境改善的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包括:
①污水處理設施仍存在缺口
根據住建部數據,截至2015年末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1.90%、縣城污水處理率為85.22%,該數據相比發達國家接近100%的污水處理率仍有提升空間,部分污水處理設施缺失的城鎮仍有設施新建需求。
②已有設施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的動態發展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的污水排放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即便已有設施滿足當下需求,一段時間之后,會重新出現處理能力的缺口。考慮到土地資源的制約因素,對已有設施升級改造是較為經濟、高效的解決途徑。
除處理能力不足外,國內污水處理設施還存在處理標準不高的問題。隨著水環境質量的社會關注度不斷加大、相關法規對污水排放的標準日趨嚴格,以及新環保法對區域水環境問責制度的建立,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需求日漸迫切。
③深度處理和回用水平較低
我國南方及北方區域的水環境狀況差異較大,其中南方存在水質型缺水的情形,雖然水體豐富,但受污染影響,自然水體經凈化處理后仍難以達到高品質飲用水的狀態;北方則存在水源性缺水的情形,自然水體相對匱乏。